自 闭 症 孩 童 的 密 集 式 感 觉 统 合 治 疗 郑信雄# 胡东宝# 李月卿* #台北市永春文教基金会 *台北市立师院实验小学 <<本文为1991年在巴基斯坦第十届亚州智能不足会议中,有关照顾 和训练智能不足者徵文的得奖论文,由亚州资源中心联盟向亚州各 国徵文并给奖,原文为英文,兹译为中文, 敬请叁考。>> 自闭症的特徵为社交困难、语言和沟通均有缺陷,附带的症状 则有自我伤害和一些对人对物的奇怪动作。一般对自闭症儿童的治 疗和疗效普遍不乐观。我们以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自闭症孩童已有 五年以上的经验。下面是这种独特经验的个案报告。 <个案甲> 李小弟是六岁半的自闭症男童,语言发展停留在单字阶段,而 且发音有困难。一年来由於『想表达而无法达意』时,屡次敲打自 己的下巴导至流血,又不断咬前臂和手背,形成多处深疤,曾自打 眼窝边缘致瘀血,抓头发致些许秃头。最近三个月来,情况尤其严 重。 李小弟接受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後,第二周显示:情绪较稳定 ,咬手臂和抓头发的次数减少,讲话多模仿,语言表达尚有困难。 第三周,跟妹妹玩得较融洽,第一次讲出六个字的句子,不再抓头 发,在幼稚园也玩得很好。治疗到一个月时,伤囗已愈合到看不出 痕迹,不再有自我伤害的举动,头发也重新长出。到第三个月,咬 字清楚,会表达肚子饿和要吃面包的欲望,首次会告诉妈妈尿床; 上幼稚园的方向感和判断力都有增进;也很高兴接近其他小朋友, 并模仿他们的举止和活动,能分辨球的颜色并加以排列;跟家人沟 通时会看对方的脸,能接受奖赏而很快吃完饭,也会踩妹妹或逗她 哭,或推她而自个儿笑。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见过的互动现象。 <个案乙> 林小弟在三岁半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倾向』。他一直非常 好动不安,囗中喃喃自语不停,不会叫妈妈,只会讲许多广告词, 不看别人,也不会跟别人玩。四岁起,接受自闭症的行为改变和仿 说的治疗,到五岁还不大会玩玩具。六岁接受比西量表测验,测验 结果智商为六十二。半年後,进小学一年级时,眼睛还是不看别人 ,不会拿笔,也不会写字,跟同学也处得不好。那时跟他对话时, 他只能回答一句或两句而已,接着又是自说自话的广告词。 林小弟在整个一年级当中,功课都跟不上,但母亲非常用心, 每天比别人多用二到三倍的时间,做感觉统合训练。一年级下学期 ,他开始用眼睛看四周和课本,但上课中自言自语的情况还是相当 严重,还无法叁加考试,但母亲发现到他有更专心和较少不安等的 基本改变。直到暑假加强密集式感觉统合训练,同时加倍复习和预 习功课,进入二年级新学期,显示强烈认知欲之後,整个情况才有 明显的改善。此时考试成绩可达八、九十分,人际关系和互动情况 都有长足的进步。 <个案丙> 胡小弟是五岁半的轻度自闭症男童,上幼稚园勉强坐得住,但 一直生活在自言自语的童话天地中,对老师的干涉马上反抗或发脾 气,不是用囗水吐人便是用手掐人,在脸上和脚上也到处有抓伤的 痕迹。很不喜欢别人对他的友善触摸,常生气而打人或踢人,只对 妈妈黏得紧,排斥其他任何人。到陌生的环境或不安时,都把门关 得紧紧的。行动上相当不安,眼球飘瞄不定。 接受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两个月後,胡小弟不仅手脚变灵巧, 脾气改善,对别人和自己的粗暴行为多已消失,在幼稚园的互动和 人际关系有很明显的增进,讲话时眼神能注视对方,其持续性则尚 待治疗训练上的进一步加强。 讨 论 时至今日,人们对自闭症的基本缺陷仍然不甚明了。但从临床 观察发现,很多自闭症孩童的眼球移动不平顺、眼手协调不好、身 体形象不良、视听动作不一致、以及好动分心等脑低层次功能的失 常,我们推定最可能的主要病因部位是在脑干部上端。通常自闭症 病变开始的年纪是一岁到三岁之间,这时期脑神经的重要功能系由 脑干部所控制,而大脑皮质精细功能尚未大力发挥作用。这显示脑 干部上端功能的紊乱和协调不良好,是自闭症最可能的原始病因。 根据多年治疗的经验,我们发现到自闭儿有较严重的脑干部感 觉统合失常,处理低层次的感觉讯息非常不规律,因而很可能阻碍 自闭儿认知的发展。从爱尔丝(Ayres) 的报告和我们八年来治疗学 习障碍和情绪困扰学童的体验,我们发现使用滑行板之类的活动, 让孩童重新经历种族和个体发展的过程,可以协助视觉、听觉、触 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感觉较完善的统整,并能进一步顺应外界反应 的需求,非常有助於感觉统合失常所导致的情绪问题和学习障碍。 本文个案的自闭症诊断系由台大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所监定。在 他们接受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两个月到两年之後,结果显示他们在 社交互动、沟通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和兴趣表现等偏狭的情形,都 有极大的改善。这些改善是透过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训练,而不是 行为改变技术。这种治疗的独特经验,值得进一步做大规模或有系 统的长期追踪研究。 <感觉统合治疗的修正> 为着适应台湾的社经环境和高度疗效的要求,我们将爱尔丝每 周一次的感觉统合治疗模式,修改为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训练。依 照训练计划,我们同时治疗一群学童,以滑行板上俯卧姿势的变化 活动为主,每天至少一小时。治疗训练的主要人员由职能治疗师转 移为家长。治疗场所改在学校、在家中、在私人机构,而不只在职 能治疗室。 我们强调俯卧在滑行板上的活动,但活动项目加以简化,例如 :俯卧在滑行板上滑下斜坡,并用双手推动加速前进,滑过两个教 室的距离,每天来回约一百趟。另外俯卧在滑行板上面对墙壁推、 接球,每天约五百下到两千下。又将孩童分成两组,俯卧在滑行板 上进行互相传球和抢球的活动,每天约三十分钟。 在滑行板上俯卧姿势的活动,可产生颈背肌肉的强烈收缩,同 时在手掌和前胸产生的触觉刺激,加上俯卧滑动中对内耳前庭平衡 机构的强烈作用,可进一步统整前庭平衡感、筋肉关节动觉和触觉 。这些统整活动,可促进阅读时的眼球平顺追踪、眼手协调、身体 形象、以及听觉和视觉的低层次处理,也可能附带增进大脑皮质的 高层次功能。对这些孩童常见的不专心和好动不停,可获得很大的 改善。 这些活动的原设计,目的在帮助学校中许许多多学习障碍和情 绪困扰的学童。但我们发现自闭症孩童的感觉统合失常情况更严重 ,例如防御性触觉、听觉、和视觉太敏感,身体形象很模糊,和囗 唇运用障碍,以及眼手协调和视听觉协调极度不良等。这是我们采 用感觉统合训练来治疗自闭症孩童的原因。 治疗训练的结果相当良好,特别对自我伤害的行为、眼睛专注 、视听协调、和好动不安等现象之改善,如果家长叁与治疗训练效 果更好。由於身体形象模糊、运用障碍、和父母本身的笨手笨脚等 ,所引起自闭儿的极度隋性,可由父母的叁加治疗加以克服。为了 启发自闭儿的内在驱动力来积极叁与治疗,需经常给父母示范如何 做有效益的治疗性活动,同时极需鼓励父母跟孩童一同做活动。通 常自闭症儿童由不感兴趣的被动性活动,经几周或几个月的治疗後 ,逐渐转变为能享受乐趣的主动叁与。 家长和兄弟姐妹,是自闭儿获得亲蜜接触和密集治疗的最佳来 源,他们较有耐性,且可提供较长时间的治疗游戏和特别训练。但 训练上他们较缺乏经验,在每个治疗阶段,极需适当的建议和鼓励 。因此我们每周举行一次『家长团体谘商讨论会』,在会中藉着交 换带孩童的经验和技巧,互相鼓舞,以及治疗师的适当评估和建议 ,非常有助於稳定和激励家长们的情绪。 我们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於语言训练,以及促进治疗时的感觉统 整,而不是针对欠佳行为本身的修正。自闭儿最困难的症状,如自 我伤害、没有视觉接触、视听协调不良,以及容易激动和过度敏感 等,都可透过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获得改善。 摘 要 我们列举三个自闭症个案,都有语言困难和其他行为问题。透 过密集式感觉统合治疗两个月到两年後,自闭儿在社会互动、沟通 能力、以及活动和兴趣偏狭等现象上,都有显着的改善。在密集式 感觉统合治疗中,以俯卧滑行板的活动为主要的训练,家长负带动 治疗的主要责任,孩童每天接受约一小时的群体的治疗。我们使用 行为改变技术於语言训练,以及促进治疗时的感觉统整,而不是针 对欠佳行为本身的修正。这些治疗的独特经验,值得进一步做大规 模有系统和长期的追踪研究。 叁 考 书 目 1. Ayres AJ(1972).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 2.Ayres AJ(1980).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 3. 郑信雄、李月卿、蔡政 、周秀美:感觉统合密集治疗效果评 估。民74年12月。中华民国特殊教育学会年刊:展望新世纪的 特殊教育,527-539页。 4.郑信雄、李月卿:儿童感觉发展检核表实施手册。民78年6月。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特 殊教育中心出版。儿童感觉发检核表,9-10页,和标准化的常 模,69-72页。 5.郑信雄、周秀美:学障和情困学童脑神经生理违常的分析,民 74年春季感觉统合实验检讨会对台北市教育局的报告。民79年 9月。台北 远流出版社。突破孩童学习障碍,203页。 6. 郑信雄、刘建中:经常打架孩童的情绪困扰。民80年4月出版。 台北 远流出版社。情绪困扰、学习障碍、自闭症、资赋优异 学童--如何帮助情绪困难的孩童。 7.郑信雄: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敏感、分心、笨拙孩童的 感觉统合治疗。民79年 。台北 远流出版社。114页。 8.郑信雄、周秀美:学障和情困学童家长谘询经验报告及团体谘 商建议,民74年春季感觉统合实验检讨会中对台北市教育局的 报告。民79年9月。台北远流出版社。突破孩童学习障碍,208 -213页。 9. 郑信雄:谈轻微感觉统合失常的气质和益处。民79年9月。台北 远流出版社。突破孩童学习障碍,153-154页。 10. Ornitz EM(1987). Neurophysiologic studies of infantile autism. In D. J. Cohen and A. M. Donnellan (eds.), Handbook of Autism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ilver Spring: Winston Press.